什么是“大食物观”?
安徽生态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
董玮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“树立大食物观”“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”。早在2015年,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提出“树立大农业、大食物观念”并将“树立大食物观”写进了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,作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。2017年,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,“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,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,树立大农业观、大食物观,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、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、要蛋白,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”。那么,如何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并树立大食物观呢?
什么是大食物观?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是把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,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,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,保障肉类、蔬菜、水果、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,让群众从“吃得饱”转向吃得更好、吃得更营养、吃得更健康,保障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,加快建设农业强国,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。
大食物观的内涵非常丰富。首先,它以新的理念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,全方位开发耕地、江河湖海、森林、草原食物资源,推动传统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。其次,它以新的思维统筹现代农业高质高效发展。大食物观需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构建复合多元的食物生产体系,推动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性重塑。再次,它以新的路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食物消费需求。当前,我国人均原粮消费量大幅下降,非主粮包括肉蛋奶、食用油、蔬菜、水果等需求量快速增长。大食物观要求多元化开辟食物资源,让食物来源更加多样、种类不断丰富、营养更加全面、品质持续优化,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食物消费需求。最后,它以新的视野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。
树立大食物观有什么重要意义?14亿多人口的大国,必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,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。一是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、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的战略需要。粮食安全是基础,生态安全是底线,食品安全是核心。二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。大食物观要求通过“有为政府”和“有效市场”的合力,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构建强大农业产业链,提升我国农业产业集中度、专业农户合作化水平以及规模化服务水平,持续带动农业农村产业兴旺,从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。三是新时代增进人民福祉、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现实需要。
大食物观如何落地落实?一是守牢耕地红线,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。大食物观的基础是粮食、根本在耕地,确保口粮绝对安全。坚持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,实施种业振兴、完善科技推广,建设同国家需求相适应的小麦高产生产基地、粳稻口粮保障基地、玉米优质粮源生产基地、大豆油料作物供应基地等基地保障体系,同时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,推动粮食综合产能持续提升。二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,向森林要食物。森林除了是水库、钱库、粮库,还蕴藏着丰富的绿色食物。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深化集体林地三权分置制度,以稳定承包权、放活经营权带动林粮、林菌、林药、林菜、林果、林下养殖等森林食品规模化经营,加强林下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。三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向设施农业要食物。设施农业能够突破自然环境禀赋的约束,减少农作物生长对季节或气候的依赖,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,是农产品稳产保供的重要载体。
来源:理论网(节选)
上一篇: 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之大食物观(三)
下一篇: 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之大食物观(一)